提要:东亚地区石范铸镜技术最初发生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其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前,此后沿着长城地带向东传播,直到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九州地区等,形成了石范铸镜传统,在日本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陶范铸镜技术大约在公元前9世纪前后发生于西周王朝统治区的中心地带,即关中以及豫西和晋南地区,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末的秦汉之际全面走向成熟,此后迅速向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扩展,并于公元3世纪初传入日本,导致了东亚地区石范铸镜技术传统的终结。
题目:利簋“岁鼎”析疑
题目:河南安阳市固岸墓地Ⅱ区51号东魏墓
作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河南安阳市 固岸墓地 墓葬 东魏
中文提要:2005~2007年,对河南安阳市固岸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一批墓葬,主要是北朝晚期墓葬。其中,Ⅱ区51号墓为单室砖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北部有砖砌的棺床,其上有并排的一男一女2具人骨,均为仰身直肢。出土遗物共52件,以陶器为主,其中又以彩绘陶俑为大宗,还有个别铁镜和铜钱。该墓应为东魏晚期的平民墓,为研究当地东魏时期的平民墓葬提供了新资料。
题目: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封泥与墓主的几个问题
题目:南京麒麟铺石兽墓主问题的再研究
作者:杨晓春
关键词:南京麒麟铺 石兽 墓主 南朝
中文提要:通过对唐、宋时期文献中记载的南朝宋武帝初宁陵、文帝长宁陵地望的分析,同时辅之以现存的南京麒麟铺石兽的风格与南朝宋之前、之后的陵墓神道石兽风格的比较,可以认为南京东郊的麒麟铺石兽并非是以往所认为的南朝宋武帝初宁陵、文帝长宁陵的神道石刻,而应是南朝陈代帝陵的石兽,其中以陈景帝瑞陵的可能性为大。
题目: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西址2004年发掘简报
题目: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简报
题目:河南南阳市程庄墓地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作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南阳市文物研究所
关键词:河南南阳市 程庄墓地 墓葬 东周
中文提要:2007年,对河南南阳市程庄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00多座。其中,近百座东周墓葬保存基本完整。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少数带有短的斜坡墓道。葬具多为一棺,少数为一椁一棺。人骨保存较好,均为单人葬,多数为仰身直肢,少数为俯身直肢。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还有个别青铜饰件或小件铁器。这批墓葬的发掘,为建立南阳地区东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关键词:安徽涡阳县 东周 青铜器
题目:河南淅川县徐家岭11号楚墓
作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河南淅川县 楚墓 战国时期
中文提要:2006~2007年,对河南淅川县徐家岭3座被盗的楚墓进行了清理,其中11号墓尤为重要。该墓为带1条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主葬具为重棺,椁室内还有2具陪葬棺。墓主骨骼已朽,仰身直肢。陪葬棺内的人骨也均为仰身直肢。出土遗物十分丰富,包括陶器、青铜器、玉石器等共300余件。该墓为战国早期楚墓,根据青铜器铭文推测,墓主应为薳夫人,身份相当于大夫级贵族。
目 录
调查与发掘
题目: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作者: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关键词:河南新郑市 唐户遗址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
中文提要:2006年,对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发掘面积共4380平方米,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为2580平方米。这次发掘共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房址22座、灰坑33个、墓葬1座、壕沟1条、沟2条,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遗物,主要是石器和陶器。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的发掘,为研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房屋建筑方式等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白云翔(63)
关键词:江苏徐州狮子山 楚王墓 印章封泥 墓主 西汉
目 录
题目: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关键词:江苏徐州狮子山 汉墓 随葬品 墓主 楚王
○本刊专稿
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3)
河南南阳市程庄墓地东周墓葬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管理
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1)
河南淅川县徐家岭11号楚墓……………………………………………………………………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41)
河南安阳市固岸墓地Ⅱ区51号东魏墓…………………………………………………………
……………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9)
○研究与探索
南京麒麟铺石兽墓主问题的再研究…………………………………………………杨晓春(59)
蒙元时期的酿酒锅与蒸馏乳酒技术…………………………………………………罗 丰(66)
○讨论与争鸣
由曲内戈形制辨祖父兄三戈的真伪…………………………………………………井中伟(78)
○读书与思考
考古学研究玉器起源的一部力作——评《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
……………………………………………………………………………………朱乃诚(88)
○考古简讯
山东泗水县戈山发现一组龙山文化石器(兰玉富•92)
○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来信:《河堤简校读》的一处说明(曹旅宁•95)
“本刊专稿——南水北调工程河南段考古新发现”编后记(本刊编辑部•96)
题目:山西长治市故漳村宋代砖雕墓
题目:由曲内戈形制辨祖父兄三戈的真伪
作者:井中伟
关键词:曲内戈 考古类型学 祖父兄三戈 青铜器 兵器
中文提要:曲内戈是青铜戈中形制特殊、时代特征鲜明的一类兵器。通过类型学方面的排比可知,曲内戈演变规律比较清晰,主要流行于商代,周人灭商后,这种兵器自然也就很快消亡了。从形制特征和纹饰风格等方面对祖父兄三戈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祖父兄三戈并非殷商之物,而是西周早期的铸品。从铭文所刻位置、书体等方面来看,祖父兄三戈器真铭伪。
关键词:周代 丧葬礼器 铜翣
题目:考古学研究玉器起源的一部力作——评《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
作者:朱乃诚
关键词:玉器 起源 辽西地区 兴隆洼文化 新石器时代
中文提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合作编著出版的《玉器起源探索——兴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图录》一书,全面公布了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前后的玉器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阐释、填补了中国乃至东亚玉器起源阶段的一系列学术研究的空白,如玉玦的起源与扩散、玉玦的用途与使用方式、距今8000年前后玉玦的制作工艺等,开创了利用考古学微痕研究并借助现代科技高倍数码照相机成像技术研究远古玉器的一条新路。
题目:殷墟王陵区早期盗掘坑的发生年代与背景
作者:梁勇
题目:蒙元时期的酿酒锅与蒸馏乳酒技术
作者:罗 丰
关键词:蒙元时期 酿酒锅 蒸馏乳酒 青铜器
中文提要: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和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青铜锅之间存在着相对的时间先后关系。青龙县出土的青铜锅在形制和功能上都明显要比巴林左旗出土的青铜锅进步一些,虽然它们有可能同属蒙元时期,但巴林左旗出土青铜锅的年代稍早。它们应是酿酒锅,是蒙元时期乳酒的制造设备,也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蒸馏酒酿造装置。巴林左旗酿酒锅的出土,使对蒸馏酒工艺的讨论进一步走向深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36)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提要:2007年,对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墓地进行了发掘,清理了19座墓葬和1个祭祀坑,其中除1座破坏严重、1座为乱葬外,其余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偏洞室墓,未见葬具。除M45以外,葬式均为仰身屈肢葬,分单人葬、二人葬和多人葬。此外,还清理了32座被盗墓葬,除7座外,其余也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偏洞室墓。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以陶器为主。该墓地属小河沿文化时期墓地,为小河沿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孟 强(72)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封泥与墓主的几个问题………………………………梁 勇(78)
作者: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提要:1984年10月,在安徽涡阳县发现一件陶罐,罐内装满青铜器。文物部门追缴收回了131件青铜器和一些青铜器残片,可辨器形有生产工具92件、兵器22件及其他杂器17件。这批青铜器为实用器,磨损严重,年代为东周时期,推测应是作为青铜原料埋藏的。出土的镰、锸、钁等生产工具数量可观,在国内罕见,对研究先秦时期青铜农具具有重要意义。
题目:安徽涡阳县出土的东周青铜器
殷墟王陵区早期盗掘坑的发生年代与背景…………………………………………井中伟(78)
内容提要: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资料的发表与初步研究对了解狮子山楚王墓、西汉楚国意义重大,其中关于印章封泥“楚祠祀印”、“楚中候印”讨论较多,争议较大。经考证可知,《汉书·百官公卿表》有关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的记载不确;“楚中候”应为楚国王室的一个行政部门,而非属军队系统。根据钱币、印章封泥等资料,进一步考证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应为楚夷王刘郢客。
关键词:河南偃师市 陵墓 陪葬墓 西晋
题目: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
作者:刘海超、杨玉彬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19)
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猫骨及相关问题………………………………………………王子今(91)
山西长治市故漳村宋代砖雕墓…………………………………朱晓芳 王进先 李永杰(31)
关键词:北京市 大葆台汉墓 动物考古 猫
安徽涡阳县出土的东周青铜器……………………………………………刘海超 杨玉彬(24)
河南登封市王城岗遗址2002、2004年发掘简报……………………………………………
作者:白云翔
○调查与发掘
题目:周代丧葬礼器铜翣考
关键词:河南偃师市 灰嘴遗址 二里头文化 石器
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方燕明(16)
关键词:殷墟 陵墓 盗掘坑 商周时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
周代丧葬礼器铜翣考……………………………………………王龙正 倪爱武 张方涛(61)
提要:2004年,对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西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共79.7平方米,共发现32个灰坑、2眼水井和1处白灰面残房基。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灰嘴遗址西址为单纯的二里头文化遗址,遗存主要属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灰嘴遗址西址与东址一样,曾经是二里头时代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灰坑里堆积的大量与石铲加工相关的鲕状白云岩石块、石片、石屑,证明这里也是以石铲加工为主的石器专业化生产中心之一。
○研究与探索
“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王学荣 许 宏(83)
作者:朱晓芳、王先进
作者:罗琨
题目:河南偃师市首阳山西晋帝陵陪葬墓
关键词:利簋、岁鼎、岁星、十二次
河南偃师市首阳山西晋帝陵陪葬墓……………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偃师市文物局(47)
夏鼐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王仲殊 徐苹芳 任式楠 刘庆柱 王 巍(3)
作者: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内蒙古赤峰市 哈喇海沟墓地 小河沿文化 彩陶 新石器时代
关键词:吉林敦化市 敖东城 城墙 房址 金代
提要: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规模宏大,出土文物丰富,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墓主究竟为谁还存在争议。通过对墓中所出陶俑、钱币、玉衣等随葬品的分析,可以推断狮子山汉墓墓主应为第二代楚王刘郢(客)。目前徐州已发现西汉楚王墓8处,墓葬形制的发展、演进规律明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序列,将狮子山汉墓置于其中加以研究,也能得出同样结论。
题目:试论东亚古代铜镜铸造技术的两个传统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国故城出土汉代封泥(张龙海 张爱云·91) 河南洛阳市隋唐洛阳皇城东垣的清理(韩建华 石自社 陈良伟·93)
提要:北京大葆台汉墓北回廊陶鼎和陶瓮内出土的猫骨,可以与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与其他动物骨骼同出的猫骨联系起来分析。大葆台汉墓北回廊散见的猫骨,不排除属于墓主生前豢养宠物猫之遗存的可能。当时猫或许已经以“纵养”形式在防治鼠害的同时丰富了主人的休闲生活。大葆台汉墓猫骨的发现,也许可以为探索猫的驯宠史提供新的研究资料,开辟新的考察路径。而猫骨作为遗弃的餐厨垃圾,也可以与古代文献有关食用猫肉的记录对照理解。
题目:北京大葆台汉墓出土猫骨及相关问题
题目:登封王城岗城址的年代及相关问题探讨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夏商文化、夏商王朝、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发现·新进展
河南偃师市灰嘴遗址西址2004年发掘简报…………………………………………………
讨论与争鸣
作者:井中伟
题目:“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提要:2002年和2008年,对河南偃师市首阳山4座西晋墓进行了清理。其中1座为单室砖墓,其余为单室土洞墓,均带长斜坡墓道。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和铜钱等,以陶器为主。M1还出土“泰始二年”纪年漆片。其中3座墓的长斜坡墓道两侧均内收多级生土台阶,甬道宽大,二道封门,墓室为与墓道方向一致的长方形顺室,这种形制极为少见。这3座墓应为西晋帝陵陪葬墓,对于探索西晋帝陵的地望、陵区范围以及陪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提要:利簋“岁鼎”之“岁”的隶定可以肯定。该字在特定的语境中读为“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作为常例应释作“岁”,即使释为“越鼎”在商周之际也不可能解作“夺取政权”。古代对于天象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十二次中的大火、鹑火等不仅是次名,也是星宿名。古代对这些星宿观测和记述的历史非常久远,尽管西周时还没有二十八宿和十二次的完整概念,却不足以否定“武王伐纣,岁在鹑火”记载的可信性。
提要:殷墟西北冈王陵区14座大墓均遭到多次盗掘,其中以早期盗掘坑的破坏最为严重,以致有些墓室内的随葬品几乎被洗劫一空。根据考古发掘报告的描述,归纳各大墓早期盗掘坑的特点,认识到这些早期盗掘坑具有明显的共时性特征。这种在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大规模盗墓行为,应是西周早期周人所为,很可能与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叛乱的史实有关。
吉林敦化市敖东城遗址发掘简报…………………………………………………………………
作者:孟强
作者:王子今
○本刊专稿
附录:吉林敦化市敖东城遗址2002年出土的动物骨骼鉴定(赵海龙 陈全家·53 )
作者: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 偃师市文物局
关键词:东亚 铜镜 青铜铸造 陶质镜范 石质镜范
研究与探索
提要:2002、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座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大发现,也是目前在河南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龙山文化晚期的遗迹还有祭祀坑、灰坑等。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以陶器为主。龙山文化晚期王城岗大城的发现,为早期夏文化研究和禹都阳城的确认提供了重要资料。
提要:2002~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王城岗大城和城壕的发现。大城和城壕的年代初步推断为龙山文化晚期。王城岗小城有可能为“鲧作城”,而王城岗大城有可能即是“禹都阳城”。王城岗考古工作的新发现为研究早期夏文化和禹都阳城的地望提供了全新的、重要的资料。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40)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
作者:方燕明
提要:2005年10月18~20日“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偃师市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议题涉及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头遗址本体的年代、内涵、性质及与其他文化的相互关系,二里头遗址与其他二里头文化重要遗址考古新发现的意义,初期王朝与国家形成期的地域交流与文化态势,以及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的关系等,并通过了《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意见书》。
学术动态
题目:吉林敦化市敖东城遗址发掘简报
提要:1981年,对山西长治市故漳村一座宋代仿木结构砖室墓进行了清理。墓室平面为方形,东、西、北三壁中部均砌有板门,门两侧砌有对称的两个壁龛,穹隆顶。壁龛内放置有头骨及部分残骨,系二次迁葬的家族合葬墓。墓室壁画绘于板门上及壁龛两侧。墓室南壁和东、西、北三壁下部棺床之上镶砌砖雕。壁画内容为墓主及侍者形象。砖雕内容主要为孝悌人物故事,还有武士图、汲水图、散乐图、飞天图等。这些丰富的图像资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王学荣、许 宏
关键词:山西长治市 砖室墓 仿木结构 砖雕 宋代
考古简讯
提要:2002、2003年,对吉林敦化市敖东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02年共发掘5米×5米的探方9个,并进行了扩方,发掘面积共310余平方米。2003年发掘2米×12米的探沟1条。两次发掘共发现房址3座、灰坑7个、沟1条,解剖了外城西墙。出土遗物以铁制品为大宗,还有陶器、瓷器、骨角器、铜器及80余枚铜钱和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的年代为金代晚期。
关键词: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 龙山文化晚期 城址 夏文化 禹都阳城
提要:根据虢国墓地与应国墓地所获发掘资料,兼及其他墓地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可以确定墓葬中所出土的一种带有长木柄的薄铜片正是周代丧葬用具中的翣。翣是一种用于遮障棺柩的装饰品,同时也是一种标志贵族身分的礼仪性丧葬器物。它在每座墓中往往以偶数形式出现,其数量的多少与该墓葬墓主身分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铜翣的形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年代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
利簋“岁鼎”析疑………………………………………………………………………罗 琨(55)
作者:王龙正
关键词: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 龙山文化晚期 夏文化 禹都阳城
本文由彩世界平台注册网站发布于考古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2005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关键词: